80岁杭钢退休工程师陆国强,酷爱发明。最近的重要“作品”是利用电扇改装的空气净化器,不仅价格低廉,而且低碳又环保。
净化器是做好了,用家庭空气质量检测表进行了简易实测,有效果。陆大伯还想通过媒体,多听听大家的建议和看法,欢迎一起来“挑刺”。
喜爱动手动脑的读者真不少。这两天,陆续有人来电,有3位还抛出了犀利问题,一位是浙大医学院的退休教授,一位是浙工大的机械制图教授,还有一位是喜欢琢磨新鲜玩意的萨克斯手。
问题一:电扇吹的是冷风,秋冬谁吃得消吹?
提这个问题的是浙江歌舞团的萨克斯手。
“刚看到这个发明,激动溢于言表,市场上卖的净化器一台要好几千,贵呀,大伯的这个发明好,便宜实惠。”他很敬佩陆大伯,想把自己家的电扇搬到大伯家,让他给变个身;要真上市了,还决定买一台。
但仔细一琢磨,不对呀,风扇是夏天吹的,冬天对人吹过来,那不是冻死了,而且冬天雾霾最严重,总不能大冬天也开着电扇吧?就算对着墙吹,那过来的也是冷风啊。
陆大伯:这不是个问题。
冬天室内一般开空调的;就算不开空调,我这个净化器只要不直接对着人吹,并不消耗室内热量,反而能加速空气流通。
实在怕冷,就把吸灰尘的绒布包在吊扇上,然后吊扇上安一个反转装置,最多花3块钱,这样吊扇倒转,风往上吹,就不冷了。冬天热气上升,冷气下沉,倒转还能把热气逼到下面来,多好。
问题二:如何验证净化效果?
浙江大学医学院的退休教授朱旭祥首先给陆大伯“点赞”,这个小发明加了活性炭、纳米二氧化钛等元素,确实能过滤空气中的粉尘;最关键的一点是,价格便宜无污染。
但朱教授也有质疑:陆师傅按风扇在长时间使用后,留在扇叶上“一层黑黑的东西”来判断风扇吸附了空气中的粉尘,这并不科学。应该在单位时间内或者让单位体积空气经过“净化器”,检测通过净化器后的空气,看到底净化了多少,这样才合理。简单地说,就是怎么验证净化效果?
陆大伯:我请朋友在网上花500多元,买了一个家庭空气质量检测表,在客厅做了个简易实验,在抽烟环境下,用普通电扇和植绒的电扇各工作半小时,空气质量用植绒的电扇要比普通的提高10%-20%。
实验表明。在6平米的空间里,用空气监测表一测,空气质量是轻度污染,让包绒布的电扇吹30分钟再测,变成优了。
问题三:吸附污染物的绒布饱和了,怎么办?
抛出这个问题是浙江工业大学退休教授朱可久,教过化工,绘过机械图,是名副其实的业内专业。
平日里,他也爱捣鼓些小东西。听说了陆大伯的空气净化器,前天他专门到大伯家拜访。两人一见如故,朱教授还答应等过年开学后,帮陆大伯联系浙工大专业检测人员和设备
朱教授说,老陆的这个净化器什么都好,就是有一个问题:“吸附灰尘用的绒布,采用的是静电植绒的方式,用胶水固定在扇叶板上,活性炭早晚会吸附饱和的,到时候怎么办?”
陆大伯:这个简单,用稀释的洗洁精或者肥皂水,拿刷子刷刷,自来水冲冲,脏东西就冲走了,干了可以接着用。
当然啦,吸附材料用的是沸石、活性炭,都是多孔结构,灰尘进去就很难出来了,想完全恢复吸附能力是不现实的,如果洗刷得好,吸附能力能保留90%以上。两三年后换一批新的,空气净化器也不是要不定期换过滤网的嘛。
解答了这三个问题,陆大伯兴致还很高,“还有什么问题尽管提。”大伯说,现在,他就想多听听大家的看法,然后改进发明;最大的愿望,是发明一种实用、低廉的新型空气净化器,在目前昂贵的空气净化器市场上“冲出一条新路”。